地鼠
地鼠属哺乳纲、啮齿目、鼠科、仓鼠亚科动物,它是由野生动物训养后进入实验室的动物,仓鼠亚科作为实验动物的地鼠主要有两种:金黄地鼠和中国地鼠。
地鼠的特性
1.生物学特性:
1.1金黄地鼠:体长16-19cm,尾短粗,耳色深。眼小而亮、黑眼球,被毛柔软,常见地鼠背脊为鲜明的淡金红色,腹部与头侧部为白色。昼伏夜行,一般在夜晚8~11点最为活跃,运动时腹部着地,行动不敏捷,巧手营巢,牙齿十分坚硬,可咬断细铁丝,有很强的贮食习性,兴奋时发出强烈的金属性音响。雌鼠比雄鼠强壮,除发情期外,雌鼠不易与雄鼠同居,且雄鼠易被雌鼠咬伤。地鼠易熟睡,此时全身肌肉弛缓,不易弄醒。喜居温度稍低、湿度稍高的环可将食物贮存于颊囊之内。常境。具有贮存食物的习性,有食仔癖。
1.2中国地鼠:灰色,个体小,体长约10cm,背部中心有黑色条纹,白天基本上睡眠,行动笨重。
2.生长繁殖特性
2.1生殖周期短。妊娠为16(14~17)天,为啮齿类动物中妊娠期最短者。地鼠成熟期快。雌鼠一个月已性成熟,之后即可进行繁殖,雄鼠2.5月可交配。哺乳期20~25天,离乳后雄鼠2月龄,雌鼠1.5月龄可配种。雄鼠成熟时体重为100克左右,雌鼠120克左右。成熟期时除发情期以外雌鼠不许雄鼠靠近。
2.2生产能力旺盛,生长发育快。每年每只雌鼠可产7~8胎,每胎产仔5~10只,平均7只左右。幼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很快,出生时全身裸露。3~4日耳壳开始突出体外,以后张开,4日长毛,12日可爬出窝外觅食,14日眼睁开,一边觅食一边靠母鼠汁哺育,生长很快。
2.3有嗜睡习惯,睡眠很深时,全身肌肉松弛,且不易弄醒,有时误认为死亡。室温低时出现冬眠,一般于8~9℃时可出现冬眠,此时体温、心跳、呼吸频率、基础代谢率均降低。室温低于13℃则幼仔易于冻死,室温最好保持20~25℃,相对湿度40~70%。
3.解剖学特征
(1)骨骼系统:脊椎43~44节、胸椎13个、腰椎6个、荐椎4个、尾椎13~14个。金黄地鼠门齿终生生长,口腔两侧各有一个很深的颊囊,深度为3.5~4.5cm,直径为2~3cm。主要功能为储备食物与搬运筑巢材料。
(2)消化系统:胃由前胃和腺胃组成,肝分为6叶:左肝2叶,右肝3叶,还有1个很小的中间叶。中国地鼠无胆囊,总胆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。小肠的长度为体长的3~4倍,盲肠为体长0.6倍,大肠为体长2.5倍。
(3)呼吸系统:肺有5叶:左肺1叶,右肺4叶。
(4)生殖系统:金黄地鼠的睾丸较大,约为体长的1/6~1/7,重约1.6~2g,呈桑葚状,位于腹股沟内脐部左侧和胃下端,睾丸有两块打的积液囊。子宫呈“Y”形,左右各有一个圆形的卵巢,卵巢一次排卵约20个,雌性有乳头6~7对。地鼠臀髋部有一种腺体,当地鼠处于性兴奋状态时,分泌物会使局部皮肤湿润;雌鼠发育不如雄鼠完全,腺体外露不明显。
中国地鼠(黑线仓鼠)与金黄地鼠生理特点基本相似,但也存在一些差异,如中国地鼠的染色体少而大,二倍体细胞2n=22,大多数能相互签别,定位明确,尤其Y染色体在形态上是独特的,极易识别。无胆囊,大肠长度比金地鼠短一倍,但脑重、睾丸大均比金地鼠重近一倍。
4.生理生化特征
金地鼠心率为400次/分,呼吸频率73.6(33~127)次/分,呼吸量60(33.3~82.8)ml/分,在20~21℃血液量为体重的5%,寿命为的条件下,每小时每克体重要消耗氧2.3ml。颈动脉血压,8~12周龄时为78.7~101.3mmHg,12~17月龄为64.3~88.3mmgHg,17~24月龄为65.5~92.5mmHg,24月龄以上为62.0~91.8mmHg,红细胞总数5.9~8.3百万/mm3,血红蛋白14.85~16.20g/100ml血,白细胞总数7.200~8.480/mm3,成年地鼠2.5~3.0年。
地鼠常用品种、品系
地鼠在世界上共有4属66个变种或亚属。培育的近交品系有38个。常用的有三种:
1.金黄地鼠(Golden hamster;Mesocricetus auratus)又称叙利亚地鼠,金黄色,体重150克,染色体22对,1930年自中东叙利亚引起,各实验室饲养有所不同,但遗传上比较一致,无大变异。应用最多,主要分布在东欧、南欧和亚洲的少数地区。
2.中国地鼠(Chinese hamster,Cricetulus gviseus)或称条背地鼠和黑线仓鼠,灰色、体形小,染色体22对,体重约40克。栖住于中国的东海岸至里海的东海岸这一地区。
3.欧洲黑腹地鼠(European hamster;Cricetus Cricetus):体形大,性凶猛,体重约200克,染色体22对。
全世界普遍应用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多为金黄地鼠,约占使用地鼠90%,其次是中国地鼠,约占使用地鼠的10%。金黄地鼠是由野生动物驯养后进入实验室的动物。它的起源是1930年耶路撒冷Hebrew(黑不若)大学教授Aharoni赴叙利亚作动物学调查时带回当地的1胎8只金黄地鼠,途中逃跑4只,死亡1只,余3只(1雄2雌)遂与其同事Abler博士进行黑热病研究(由于利什曼原虫感染)繁衍而来,且前它已遍及世界各国,虽然它在实验动物中历史较短,但因地鼠成熟快,示经驯化阶段而成为实验动物,因此各国培育的近交品系较多,目前为止,英国已有近十种近交系,美国有若干系,日本亦有若干系,总共有38个近交品系。常用的有十几个近交品系,如APG品系(褐黑色,眼红)和APA品系(白色、眼黑)等。
我国现在普遍使用的是金黄地鼠,其来源较复杂,比较混乱。还有一种是白化地鼠(白色、红眼),亦可用于医学研究,多数用于狂犬疫苗生产。中国地鼠1948年由中国引入美国,1952年用于糖尿病研究,现已培育成4个近交品系。
叙利亚金黄地鼠最适合于诱发肺肿瘤,它无原发性肺肿瘤,对诱发支气管性肺癌较敏感;其肺的抗感染力比大鼠和豚鼠都强。
1975年《国际实验动物索引》所公布的金黄地鼠近交系有38种,突变系17种,远交群38种。
地鼠在医药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
1.肿瘤学
地鼠主要用于肿瘤研究。地鼠颊囊对可诱发肿瘤的病毒很易感,还能成功地对其移植某些同源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组织细胞等。肿瘤组织接种于地鼠颊囊中易生长,可利用颊囊观察其对致癌物的反应。金黄地鼠对移植瘤接受性强,肿瘤易生长,因此它是肿瘤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,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增殖、致癌、抗癌、移植、药物筛选、X射线治疗等研究。
2.生理学研究
地鼠性成熟早,妊娠期短,性周期准确,繁殖传代快,便于进行生殖生理的研究。人类精子可穿过地鼠卵子的透明带,完成受精过程,便于计划生育的研究。颊囊黏膜适合观察淋巴细胞、血小板变化及血管反应性变化,进行血管生理学和微循环研究。低温环境能诱发冬眠,可研究冬眠时的代谢特点,适宜做冬眠生理、药物致畸、免疫学等研究。
3.遗传学研究
中国地鼠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、辐射遗传学等学科研究。它的地理分布、生活习性和生殖特点也成为进化遗传学的研究对象,并且中国地鼠染色体大,数量少,易于相互鉴别,是研究染色体畸变和复制机制的最佳动物模型。中国地鼠易发生自发性遗传性糖尿病,是研究真性糖尿病的良好动物模型。
4.传染病学研究
地鼠自发感染疾病种类很少,但对实验诱导发病很敏感,可用来研究小儿麻疹病毒、溶组织性阿米巴、利氏曼原虫、旋毛虫等病原引起的疾病。地鼠对各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感受性强,病变典型,容易复制钩端螺旋伓病理模型,进行病原分离等硏究。对病毒和细菌敏感,适宜复制病毒、细菌性疾病模型,进行传染性疾病的硏究。还可作为风湿症和病毒性胚胎病的模型。地鼠肾细胞可供脑炎、流感、腺病毒、立克次氏体原虫等分离用,也是制作狂犬疫苗和脑炎疫苗的原材料。地鼠的睾丸很大,是传染病研究的良好接种器官。
5.组织移植研究
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免疫反应特别强。利用同群地鼠之间皮肤相互移植后均可存活,并能长期存活,而不同种群动物之间皮肤相互移植后则不能存活的特点,进行皮肤移植的研究。另外,还可用于胎儿心肌、胰腺等移植的研究。
6.组织培养研究
对地鼠各种组织细胞体外培养中,不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体在二倍体水平的细胞株,而且肾细胞也可被做成细胞培养物接种病毒,进行分离或制造疫苗。在抗药性、抗病毒性、温度敏感性和营养需要的选择中,建立了不少突变型细胞株。
7.龋齿研究
地鼠龋齿的产生与饲料的成分以及口腔内微生物的种类、数量密切相关,可用于牙科研究,适宜建立龋齿动物模型。
8.内分泌学研究
地鼠还可用于内分泌如肾上腺、脑垂体、甲状腺等的研究。
9.营养学研究
地鼠对维生素A、E及B2缺乏敏感,适宜于营养学研究。
地鼠的日常饲养管理
1、地鼠在饲养管理上与小鼠相似,但金黄地鼠妊娠期短,生长发育快,生殖力也较强,所以饲料中应特别注意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,而且饲料中还必须含有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质。否则地鼠生殖机能会发生障碍,产弱仔数增多。成年鼠每天采料10~15g,饮水15~20ml。冬季饲养时应注意适当补充青饲料,夏季应给予适量的黄瓜、白菜、油菜等。中国地鼠饲料营养与金黄地鼠相似,成年中国地鼠每天采料3~4g,饮水3.5~5.5ml。
2、地鼠有储存食物的习惯,所以在多雨季节饲喂量不能过多,笼盒内饲料残渣每天要清理干净,以防地鼠食潮湿发霉的饲料而引起疾病。在管理过程中勿用手直接接触仔鼠,否则仔鼠易被雌鼠咬死而吞食。笼具要定期洗刷消毒,动物室也要定期清扫消毒,垫料要经高温高压灭菌。
3、中国地鼠的雌性鼠好斗,性成熟后要按性别分开饲养,以免相互撕咬而伤亡。
-END-
联系人:金沙集团1862cc成色
手机:16637228181
电话:0372-5509918
邮件:hnsscbs@126.com
地址:河南省滑县人民路与S222省道交叉口路南100米